在云南工商学院的实验室里,机械臂的嗡鸣声与代码运行的荧光交织成独特的青春交响。王颢竣——这位00后青年学子,手握5项专利、1部软著、10项国家级荣誉、18项省级荣誉、50余项校级荣誉,以科研竞赛为刻刀,在大学生涯中雕琢出独特的成长印记。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青春轨迹。
荣誉榜(80余个奖项)
国家级奖项
2023年、2024年连续两年获得国家级奖
国家发明专利1项
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
国家外观设计专利1项
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1项
第十六届“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全国总决赛特等奖
2024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RAICOM)全国总决赛三等奖
省级奖项
2023年、2024年连续两年获得省级三好学生
2023年省级“百名大学生自强之星”
第八届、第九届云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2项、铜奖2项
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三创赛云南省一等奖、二等奖
第十五届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云南省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云南省金奖
第十一届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云南省二等奖
第十一届“挑战杯”云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云南省银奖
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
第三届云南省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云南省三等奖
第八届高校廉洁教育系列活动视频征集类云南省三等奖
校级奖项
学科竞赛之星、杰出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志愿者、优秀团干部、优秀讲解员等50余项荣誉。
大家好,我是2021级机械电子工程1班的王颢竣,高中毕业于开远市第一中学,在校期间发明5项专利,创作1部软著,连续两年荣获国家级奖学金、省级三好学生等荣誉,在“互联网+”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节等学科竞赛中获得80余项国家级、省级、校级荣誉。
以兴趣为引 深耕专业
从小,机械与电子交叉领域的奇妙融合就深深吸引着我。高考结束后,经过多方对比,我发现云南工商学院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尤为突出。它不仅被评为中国六星级专业(6★),跻身中国一流应用型专业行列,更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出色的就业前景。此外,学院还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为个人成长提供了广阔舞台。综合考虑专业实力与未来发展,我坚定地选择了云南工商学院,希望在这一领域深耕细作,实现自己的学术与职业理想。
进入大学后,我始终以严谨治学、知行合一的态度投入学习,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不断精进专业技能,努力在擅长的领域发挥优势。对我而言,学科竞赛与科研实践如同双螺旋结构,彼此支撑、相互促进——竞赛锤炼实战能力,科研培养创新思维,二者共同推动我在学术道路上稳步前行。
以青春逐梦 科研筑路
从大一开始,我便积极投身各类学科竞赛,在“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国家级赛事中持续突破。这些比赛不仅是检验专业知识的试金石,更是锤炼创新思维的锻造平台。每一次的备赛,从方案设计的思维碰撞,到技术攻关的昼夜迭代;从设备调试的毫米之争,到答辩现场的思维交锋。这种高压下的系统性训练,让我深刻认识到:真正的科研,始于对未知的好奇,终于对现实痛点的精准狙击。
与此同时,实验室成为我验证理论、深化认知的第二课堂。从基础实验到课题研究,我逐步掌握了从理论假设到实践验证的完整科研流程。从比赛现场到学术论文答辩台,80余项荣誉的累计不仅是对我努力的肯定,更让我深刻理解到学术探索与时代命题的共振关系——每一项技术突破都可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微小齿轮。
在专利和软著的申请过程中,我经历了从想法萌芽到成果落地的完整闭环。当第一个创意火花在深夜的实验记录本上闪现时,就注定了这是一场与自我较量的马拉松,反复实验验证,再到撰写专利申请文件,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无数的心血。创意→实验→保护→应用的完整闭环,让我逐渐参透创新的本质:它既是实验室里推翻重来的勇气,更是把天马行空的想法锚定成社会价值的智慧。专利号的镌刻,就是思维模式的一次基因重组。
认知的突破推动我在人工智能与教育技术的交叉领域持续深耕。以跨学科视角探索理论突破与实际应用的最优解,我试图用技术赋能教育公平,用创新回应时代需求。在这一过程中,我逐渐明白,学术担当不仅体现在论文和专利的数量上,更体现在对社会责任的主动承担上。用持续的行动诠释当代青年的学术使命,是我对未来始终不变的承诺。
以责任为笔 书写担当
我的大学时光沿着学术筑基-实践砺剑-服务铸魂的立体轨迹展开,除了学科竞赛我还积极投身学生工作,作为班长,我以目标管理法重构班务流程,带领班级斩获“云南省先进班集体”荣誉;在学院我担任团总支副书记,任职期间成功组织开展40余场活动,从策划到执行,每一个环节都经过精心雕琢,确保活动高质量完成;在学校我担任讲解员,负责接待来访嘉宾的参观讲解工作,面对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政企代表,以流畅的表达、严谨的逻辑和深厚的知识储备,展现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与文化自信。
在社会实践中,我累计完成180小时志愿服务,参与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以“机器人梦想家”为主题开展公益科普,投身“石榴红 边疆兴”社会实践项目等,在这些经历中我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更加坚定了以行动服务社会、以创新推动发展的信念。
以坚持为帆 驶向远方
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探索中,我以创新为笔,以实践为墨,收获了多项荣誉。这些成果见证了我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也印证了我在科研创新、团队协作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每一份荣誉背后,都是实验室里不灭的灯光,是失败后重整旗鼓的勇气,更是团队齐心协力的智慧结晶。这些经历赋予我的不仅是奖项,更是面对挑战的韧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站在新的起点,我将继续以创新驱动发展,把专业知识转化为社会价值,让青春在科技报国的实践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