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等教育专业评价机构软科正式发布《重磅发布:2025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云南工商学院以卓越的办学表现实现跨越式发展,进入全国主榜百强序列,位列第87名。
2025年4月15日,高等教育专业评价机构软科正式发布“2025软科中国大学排名”。“软科中国大学排名”前身是“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自2015年首次发布以来,以专业、客观、透明的优势赢得了高等教育领域内外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已经成为具有重要社会影响力和权威参考价值的中国大学排名领先品牌(查看软科排名的影响力)。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以服务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和进步为导向,坚持贯彻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和教育评价的方针、政策,用中国标准评价中国高校。
“2025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的对象是中国1000多所本科层次的高校,经综合评估,云南工商学院凭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显著成果、学科体系优化升级的持续突破,以及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与管理机制创新实践的深度融合,进入全国主榜百强序列,成为云南省进步优势显著的高校之一。
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以服务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和进步为导向,依托“大学360度数据监测平台”的大数据支持,采用数百项指标变量对中国大学进行全方位、体系化、监测式评价,向学生、家长和全社会提供及时、可靠、丰富的高校可比信息。
云南工商学院向每位怀揣理想的学子发出成长邀约——选择云南工商学院,就是选择与区域经济脉搏同频共振的优质教育资源。你的大学坐标,值得安放在这所被权威数据标注的梦想起航地!
云南工商学院在2025软科中国大学排名取得的成绩,是对学校学科建设、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科研创新等方面综合实力的充分肯定,也是学校长期以来坚持高质量办学、注重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成果体现。
云南工商学院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也是全国首批探索高水平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院校之一,作为云南省同类院校中第一家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高校,学校在最新校友会2025中国大学排名中,位列全国同类院校第9名,在财经类同类院校中排名全国第6名;在校友会2025中国大学一流专业排名(应用型)中位居全国第81名;在校友会2025中国大学星级排名中,云南工商学院获评2025中国六星级应用型大学(6★)美誉,跻身中国顶尖应用型大学行列。
定位精准担使命人才培养谱新篇
学校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以“成为中国最以学生为中心的百年大学”为愿景,秉承“以父母之心育人,帮助学生成就梦想”的办学宗旨,以“让每一位学生获得职业成就和人生幸福”为使命,恪守“自强、卓越、报国”的校训,坚持“应用型、地方性、数智化”的办学定位,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建校以来,学校已累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10万余人。
多元学科筑根基,卓越品质领风范
目前,学校下设7个二级学院,开设专业涵盖工学、管理学、经济学、医学、教育学、艺术学、文学等7个学科门类。学校拥有2个省级一流专业、2个省级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和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云南省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学校25个专业获评优质专业,居全省同类院校第一。
此外,学校11门课程被认定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其中4门课程参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充分展现了学校在教学质量和课程建设方面的卓越成果。
产教融合促就业校企协同育英才
学校高度重视产教融合,先后与华为、360、京东等500余家知名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建设各类实验实训室201间,包括华为网络信息技术学院、360网络安全学院、京东产教融合学院、西门子智能制造学院、百度云智学院、科大讯飞人工智能学院、北汽新能源学院等12个产业学院,形成了共建师资队伍、共搭实践平台、共建就业创业基地、共研科学项目、共议课程开发、共商人培方案、共搭管理平台、共评培养质量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通过开展“职场面对面”“就业体验周”“访企拓岗”等专项行动,学校2024届毕业生年终去向落实率超过97%,高质量就业率超过50%。
硕果累累铸辉煌砥砺奋进攀新高
2024年,学校被列入省级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名单,电子信息、审计、设计三个专业成为省级立项建设新增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教师在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国赛中荣获一、二、三等奖,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省级及以上奖励2195项,位列全国同类院校第9名。学校还荣获全国就业工作50强、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学校以98.29分的成绩突破往年名次,荣登2025校友会排名第9名,被评为6星级中国顶尖应用型大学。截止目前,学校获批教育部校企协同育人项目113项,就业协同育人项目82项,获专利813项。先后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暨全国高校就业工作50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
2025软科中国大学排名成绩的取得,既是对云南工商学院的认可,也是一种激励与鞭策。学校将以此次排名为契机,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力争在申硕过程中取得更大突破,推动学校向更高层次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贡献更大力量。